正所谓“人靠衣装马靠鞍”。如今,为爱车保养、美容成为不少车主的习惯。不过,有业内人士表示,目前汽车美容市场较为混乱,存在产品、服务价格不透明,产品以次充好,施工偷工减料等情况。未来,汽车美容应推出有针对性的方案,对不同的汽车采用不同的养护模式,让汽车美容成为常态。
“效果无法保证”
“真是花了冤枉钱。”近日,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赵先生向记者反映,自己于今年上半年在一家修车场内办理了一张价值5000元的汽车美容养护会员卡,不过他的爱车却并没有因此而受益,反而险些“毁容”。
“做了几次汽车内饰养护后,不仅我的真皮座椅没有变得更亮,反而光泽度越来越差,手感也变得粗糙了。最后汽车美容的效果和我之前的预期完全不一样,根本无法保证。”赵先生说道。
“不管是镀膜还是镀晶,之前我都尝试过,不过最后效果也不明显,我总觉得自己被忽悠了。”另一位男性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。
美容概念频出
尊贵卡、铂金卡、伯爵卡……11月25日,记者走访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西国贸汽车基地,看到有许多汽车美容店正在向消费者推销店内的汽车美容储值卡。
“我们这里办卡分为三等,一种是两千元的贵宾卡会员,一种是五千元的银卡会员,还有充值一万元的金卡会员。”在西国贸的一家汽车美容店内,记者了解到,店内根据消费者的不同储值价值,将不同的汽车美容项目相互搭配成套餐,少则几千元,多则上万元。美容项目则“包罗万象”,有发动机清洁与养护、汽车内饰除甲醛、玻璃镀膜、镀晶等。
应推出针对性方案
11月24日,记者采访了汽车美容专家、北爱集团副总裁王天。他表示,“现如今汽车美容行业存在诸多潜规则,如价格不透明、以次充好等,使得消费者花了‘冤枉钱’。更有甚者利用消费者对汽车美容的不知情,在施工时偷工减料或是凑合了事。”
同时,王天还表示,汽车养护应更科学和专业,应推出有针对性的方案,对不同的汽车采用不同的养护模式。让汽车美容成为常态,而不是因为高昂的费用放弃本应该进行保养的项目。“应根据车主车辆的实际情况,制定有针对性的美容或养护方案,除了洗车这项刚性需求,一些美容项目未必适合所有消费者的车辆。这种一刀切的养护方式,无形中增加了车主的消费成本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