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汽车用品市场缺乏大品牌,缺少大众营销,所以,无论行业多么热闹,用品、项目的销售最终还是取决于终端渠道。但终端销售一是经验型销售,人才难得;二多是年轻人,缺少基本知识、技巧,因此,销售就成为终端业绩提升的至要任务。
为了降低销售难度,利于推销,用品企业不遗余力,开发了销售道具、话术工具,也提供相应的培训,不过,成效如何,终端说了算。
用品体验好处
说到用户体验,多是利用道具或是施工演示,这当然错不了。不过,我认为,用户体验不但是销售战略,还是一个体系,是销售服务模块的一部分。
首先表态,服务店当下应是服务型(因为纯粹的销售店市场比例太少),因此,用户体验是降低店面员工推介难度增加销售业绩的有效销售方式,也是提高客户粘度的有效武器。
用户体验八要点
接下来就是如何发挥用户体验。本文不谈细节,不谈理论,只提醒要点,敬请谅解。
体验第一步,店面的交通导向
许多人不注意,花了精力物力推广,车主痛骂算是好的,流失才冤枉。
这一步是责任心、细心就可以做到的,无关能力。
假如让新车主开车来店消费晕头转向,还谈什么体验。所以,街边的导向牌、单张的示意图,一定要细化、精准、明了----树多少张牌(给交警城管没收就不理,对吗?)在哪里转弯、多少米、附近的标志物均应标明。导航是一个点位,不可过分信赖,坐在办公室想当然要不得。其实,简单点就是换位思考:你是车主,你如何走更加轻松。
体验第二步,就是店面形象和布局
这相当考究硬功夫,老板有没有水平,第一眼就从店面“相貌”判断高低。
店面形象要求:车主一眼就能看出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色。但这方面市场一味用红色、黑色、黄色,大同小异,亮点不多。而且包装过度,消费者区隔误导(还不知道是汽车服务呢)。
店面布局:注意作业区、服务区的冷暖色和装修风格、展销布局、货品展示、灯光宣传等,尤其注意楼层面积的合理搭配,营造"专业、特色、舒适"的消费环境。空而虚、杂而乱,根源在于装修盲目模仿(不了解定位和店铺布局)、不断无序调整(没有成套的经营结构思路,任意听从上游的游说)。
接下来体验第三步,从店面接待开始
热情、主动接待、积极推销,是店员基本要求,但可惜有时学社会的招数做得过火了,还是没深入把握汽车服务的本质。店面客服过于热情让车主产生提防心;学移动做专业动作或排队列,过于呆板,也让人不习惯;有些促销噱头虽搏尽眼球但昙花一现。
所以,对待新客户,热情有度、自然表情、主动询问即可,老熟客就要象朋友似的拥抱聊天喝茶。
体验第四,店面氛围
似乎没人看到这个店面运营的关键点。
我们吃中餐喜欢热闹,客人少不愿进去,吃西餐喜欢安静,人多嫌弃嘈杂。所以提防店大人少太冷清,店小人多太杂乱。
这里除了店面布局外,店长要发挥现场管理的调控,尤其注意及时纠正冷场时员工的行为(无坐相、无精打采、东歪西倒、扎堆打闹等)、现场的车主投诉处理。
第五,推介项目要当成朋友分享
行业的产品项目,我划分为理性、感性,策略(单一或交替使用)和方法(陈述引导或感染力)分别对待,会不会更好呢!
比如,改装、维修用专业员工推介,保养、替换品、精品,店面服务人员推销等等,当然,借助道具要在车主"犹豫不决"的火候点上。
提防销售培训中毒,技巧滥用成灾。员工通杀,车主会信任的接受吗?久而久之车主来消费会有心理负担,什么舒适都是屁话哪怕环境装修象spa会所。
第六体验,施工、测试示范
道具测试,对比示范等,数字、结果就是硬道理,不过,配上积极引导、销售感染力就有戏了。我见过一个音响师,就用熟悉布线安装的施工技术、音响效果暗示征服推销难题的,车主在他面前只会一味的“哦哦”点头。
注意:搭上味精----现场的感染力。
第七体验,价格体验
过于注重业绩导致的疏忽。
消费者最怕你耍我、你宰我,是不?一般来说,常规性、重复性的少打折促销,就算打折也不能大折扣,否则消费者会认为"你太损我了";新产品项目、套餐可以短期促销,但也不能长时期执行,否则消费者不珍惜、无感觉。
临时的打折优惠最好店员和店长扮演黄白脸。当店还不具备“店大欺客”时,无须坚持“这是公司的规定”。
客户无外乎“面子”、“贪便宜”二类人,这细活得好好考究消费心理学,做好价格体系的布控和优惠、促销技巧的应用。
最后,服务跟踪
90年代初4s店推行售后服务跟踪,让车主大为感动,受宠若惊,现在车主挑剔了。
客服跟踪变成程序化,像是政治任务似的,车主认为又是来烦我的-----失败。
有些经营理念好、不贪财的老板会亏本跟进负责到底,不过,也要提防车主的“擦油”。定原则,相当重要。
总结
手机体验聚焦在产品的外观、性能,而服务店的体验却要贯穿始终,只要任何环节出错,所谓的车主消费体验就变成客户的不满意。因此,对于单店,诉求服务体验较为容易,对于连锁店,诉求在消费需求,服务体验只能是锦上添花。